新聞動態
NEWS CENTER
新興市場醫療技術企業正挑戰跨國巨頭 細分領域掌握主動權
/ 2017-06-21醫療技術領域的格局正在悄然變化。在一些細分領域,跨國企業不再占據主要市場,來自新興市場的企業正在取得突破口。
“盡管跨國公司在新興市場的醫療技術行業中處于強勢地位,他們的優勢也會快速變化。忽略這些企業的跨國企業將處于危險的境地。” 作為波士頓咨詢公司大中華區醫療科技行業負責人,羅英這番話的背景,是諸如藥物洗脫支架、病人監護設備、骨科植入物等領域,目前中國企業已經占領了過半市場。
5月19日波士頓咨詢發布《醫療技術——新興市場企業的下一個風口》,該報告顯示,近年來中國醫療技術企業的收入增速領先于同領域歐美巨頭,但營收和市值仍遠未到達同一水平線。對于產品的渠道拓展問題,羅英對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表示,很多企業選擇從外資“顧不過來”的民營或一級、二級醫院起步,逐步穩固市場,走向海外,“這也是一條路”。
收入增速超過跨國巨頭
在低成本、產品本地化、靈活的營銷策略以及政策支持等多因素下,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醫療技術企業正步入發展的快車道。
波士頓咨詢報告顯示,在2015年全球前200家醫療技術企業創造的收入中,新興市場企業僅貢獻了2%。羅英解釋道,在新興市場企業的貢獻中,中國企業占比絕大多數。盡管新興市場的醫療技術領域收入不高,但以中國為例,2010年與2015年度收入相比,本土醫療技術企業邁瑞的年復合增長率為16%,威高為19%,樂普則達到29%;而美敦力、強生、西門子等全球醫療器械巨頭,這一數字均未超過2%。
這意味著我國醫療技術企業的收入正在快速增長。在一些細分領域,這些本土企業的產品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。波士頓咨詢報告顯示,柏盛國際、樂普醫療和微創醫療目前占藥物洗脫支架銷售量的80%,而在2004年,跨國企業占據這一產品近90%的市場份額。在病人監護設備和骨科植入領域,中國企業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市場。
在波士頓咨詢公司全球優勢專項的全球負責人Dinesh Khanna看來,新興市場企業擅長借助他們對本地市場的了解和優勢,在快速發展的當地市場取得領先地位。相比于大型跨國公司,本土醫療技術企業成本較低,更擅長按照本地需求和限制來提供定制化產品。
雖然整體發展趨勢向好,不過機遇亦伴隨著諸多挑戰。由于中低檔產品的研發成本較低,相比于跨國公司,本土企業的研發費用也較低,若參與高端產品的競爭,其研發仍需要更高薪資的研發人員,因而成本優勢可能會逐漸縮小甚至消失。
“新興市場企業過去幾年可能成本是一個非常大的優勢,這也是他們成功起家的優勢之一。但是未來尤其是中國企業,越來越多需要靠研發來更多投入,做產品上的升級。”羅英說。
挑戰國際市場
本土醫療技術企業收入快速增長,成本較低,但企業市值仍無法與跨國巨頭比肩。波士頓咨詢報告顯示,新興市場醫療技術企業中體量最大的是邁瑞,2016年私有化的交易價格為33億美元;而美敦力作為最大的專業醫療技術企業,市值超過1100億美元。
盡管企業市值及營收低于同類跨國企業,但這些本土醫療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占比仍比較可觀。波士頓咨詢舉例稱,邁瑞將營收的10%投入研發當中,華大基因則把企業營收的三分之一以上投入研發。
在提升研發能力、提高產品競爭力的另一端,這些醫療技術企業仍時常面臨產品渠道的難題。
“這些大的企業在中國幾十年,它們的產品醫生用得比較習慣,如果沒有提供一個特別好的理由,醫院不一定非要換別的產品。”在羅英看來,好的理由包括產品創新,能夠解決原來不能解決的問題;價格優勢,比同類便宜很多;或者提供更好的服務。
因此,循序漸進的突破市場是很多企業通常的做法。以跨國巨頭難以兼顧的民營及一級醫院開始,逐步培育市場,向海外發展,參考了一些國內企業的發展路徑,羅英提出了這樣的方案。
雖然跨國巨頭在新興市場的整體占有率仍占據顯著優勢地位,但近年來這些企業也在降低成本、調整產品組合,采取本地化營銷等,來穩固自己的市場地位。波士頓咨詢舉例稱,GE醫療在中國銷售的產品約一半是在中國研發的,這些醫療設備業務受益于此番策略,在中國的銷貨成本低于全球平均水平。
與之相對,我國的醫療技術企業已經開始擴展國際市場,希望在細分領域建立市場地位。例如,邁瑞在日本、歐洲和美國已成為病人監測設備的第三大供應商,三諾生物在全球血糖監測儀生產商中位列第六。
在羅英看來,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醫療技術企業,首要的增長動力來自于本土及同類國家日益擴大的市場,而借助于海外并購以及自身實力的發展,“這些新興市場的企業,也會成為醫療科技領域的全球挑戰者。